摘要: 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,文字精美。在樣式上,初唐開元通寶光背無文,中唐起錢背開始有星、月及其他紋飾,晚唐會昌開元則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。
開元通寶是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,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,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,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,每十文重一兩,每文重一錢。
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,文字精美?!霸弊值诙M左挑稍后所鑄、背有月紋;中期元字左、右挑或雙挑,寶字較小,背常有月紋、星紋或星月紋,后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,大小不一,以前譜注把折三型定為當十樣,當十型定為開爐大樣都是錯誤的,從唐代開元通寶五等制鑄錢方法就開始形成規(guī)制,大錢流通不流通看當時國情而定,規(guī)定五等制是必須有的,以后歷代歷朝都按此方法延續(xù),有承上啟下的作用。
唐代包括唐代以后有的朝代有當五十當百一般是樣錢或是開爐錢,具體版別材質(zhì)在細分,到了清代加鑄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型行用錢!
在質(zhì)量上,一般的開元通寶每文重一錢,每十文重一兩,每貫(即一千文)重六斤四兩。每文重二銖四絲,折合質(zhì)量約4克。但在唐玄宗開元年間,由于處于盛世,開元通寶的銅料增加了二成,這時的開元通寶質(zhì)量約為5克,因而厚重的開元通寶也多半是此時鑄造。在樣式上,初唐開元通寶光背無文,中唐起錢背開始有星、月及其他紋飾,晚唐會昌開元則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。經(jīng)過三百余年鑄造,版別復雜。唐代以后仍有冶鑄,但樣式大多與唐有別。在規(guī)格上,開元通寶基本是小平錢,但唐代也鑄有少量“開元通寶”折十大錢,屬開爐紀念性質(zhì),后代也有偽造。
《舊唐書·食貨志上》記載:“武德四年七月,廢五銖錢,行開元通寶錢。開元錢之文,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,文字莊重、雋秀、挺拔,時稱其工。其字在篆隸之間,其詞先上后下,次右左讀之(即直讀,讀作開元通寶)。自上及右回環(huán)讀之(即旋讀,讀作開通元寶),其義亦通,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。”
開元通寶具有辟邪的作用,在當時可謂是一枚福幣。開元通寶一共有十二個版別,收藏的完整性會決定錢幣在市場上的收藏價值,投資收藏古錢幣是有很高的回報的。
特別是開元通寶背上月,這樣的一種錢幣收藏的價值相對來說更高。所以對于很多收藏者,愿意更多了解開元通寶背上月價格,然后再選擇收藏,體現(xiàn)這款錢幣的意義和價值。
開元通寶,當時的市場價格已經(jīng)達到800萬元。開元通寶,市場的價格為173萬元。開元通寶折十,市場的價格為150萬元,其實這之間的價格真的有著明顯的區(qū)別,要想真正的達到收藏的效果,也必須要了解相應的知識。
事實再次說明,各種錢譜和資料所言之孤品,乃因為其確屬罕見,始作俑之著譜者當時不見另品,在浩瀚古錢和博大中國之中,所見之局限實屬正常。無非其“傳世僅此試樣”之批語顯得過于武斷和不合情理,實不足以為信矣。
人民怨聲載道,對新政權(quán)又失去信心,貨幣改革勢在必行。開元通寶鑄行期間長,數(shù)量大,存世多,版別繁雜豐富,但只有幾種版別存世,發(fā)現(xiàn)特別稀少,至今還尚未引起錢幣界關(guān)注。“通寶”二字寬大,開元通寶嚴慎端莊。
唐朝承隋之后,又重新恢復建立統(tǒng)一的多民族國家。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元年登基后,在位44年,在他統(tǒng)治前期的開元年間,唐朝進入極盛時期,是唐朝高度發(fā)展的黃金階段,史稱“開元盛世”。再加上前代周、齊、梁舊錢的流通,則通貨之狀況極度混亂。